深圳商报特派记者 张莹 在省“两会”召开前夕,广州、深圳教育部门各自公布了社会期待已久的异地中考政策细则。一方面衔接异地高考,一方面又有别于异地高考(异地高考面对的大学学位分散于全国),争夺当地最为紧张的高中教育资源,异地中考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热点。
昨日,民进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主任、省发改委副主任张军委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,道出了非户籍人口子女异地升学之艰。他在其提交的《关于解决异地中考,促进教育公平的建议》中,质疑异地中考人员的审核准入门槛,并认为异地中考处理得好坏拷问的是深圳的胸襟。
异地中考基本前提:学位增加
张军委员今天下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异地中考关乎异地高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,焦点集中在教育总量严重不足,导致学位匮乏和分配不均两大问题。
一组数据可以说明深圳教育资源缺口之大:作为外来人口和常住人口严重倒挂的城市,尽管近三年来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0%以上学位、公办学校55%以上的学位提供给随迁子女,但是户籍和非深户生源齐增,“就算综合学校建设计划和已立项新建及扩建计划,到2020年深圳仍旧缺少29所3000人规模的高中学校,学位缺口达29000个”,张军说。
社会质疑的声音认为,教育不堪重负的背后,深层次原因是前期规划没赶上城市扩张成长的脚步。张军认为,值得庆幸的是,深圳民办高中资源比其他城市丰富得多,有条件率先走出破题之路。
放宽门槛才能平衡需求
谁是异地中考的主要对象?“北上广深”四地出台的细则都把它指向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”,对之以“三个三”条件同时限制形成共识:连续持有当地有效居住证满3年,在当地缴纳社保累计满3年,其随迁子女符合当地义务教育就读条件并在当地具有3年完整初中学籍,有些地方甚至还附加居住证,计生证等条件。如果只有学籍没有同时具备其他条件,就只能参加民办普高和中职学校自主招生,或回户籍地就读。
教育资源争夺大战中是否应该户籍大于学籍?学生接受教育是否应该被父母条件限制?现实中,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除学籍外很难同时具备以上条件。这导致以往入读公办学校之路被堵,异地中考此路不通的困局。大部分家庭担忧,两年后实施的中考新政终究是画饼充饥, 2016年大部分非深户籍学生只能参加“中职”和民办普高院校录取。
张军表示,事实上无论国办发【2012】46号文还是粤府办【2012】137号文,都只强调三年学籍是必须条件。他认为,应该将异地中考条件放松为“随迁子女具有当地三年完整初中学籍,父母一方连续在当地工作三年或以上”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可。
中考竞争程度不亚于高考
根据已公布细则,深圳给出的异地中考时间表是2016年。可以预见,一旦开闸,高中教育资源势必高度紧张,张军认为程度将不亚于高考。一方面是公办高中学位更加稀缺,另一方面是民办学校由于“三个三”多重资格限制生源缩水,学位空置。
为此他给出两条建议以平衡矛盾:对于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随迁子女,每年公办高中应拿出一定比例中考升学学位;同时,放开民办高中的学位和中职中专的报考,不设比例限制,择优录取。此外,根据省教育厅已出台的相关规定,政府应放手向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购买义务教育服务,包括购买学位或发放教育经费。
张军指出,年轻活力的深圳造就了经济奇迹,也形成了人口倒挂,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,作为一座有担当的城市,没有理由袖手旁观。看似这是教育问题,处理得好坏关乎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未来发展。(深圳商报广州1月15日电)
相关新闻
列席会议的深圳农民工代表“发声”
外来务工者需要培训留守儿童盼更好教育
【深圳商报广州1月15日电】(特派记者彭琰)前来参加省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“委员”中有3个深圳人很特别:陈青松、王秀芬、袁成友分别作为特聘委员和农民工代表前来列席会议。虽然他们不具有政协委员的提案权,但他们同样可以在大会期间发表意见,记者在采访时发现,他们都是有备而来。
王秀芬和袁成友作为农民工代表首次列席省政协会议,陈青松则来自深圳巴士集团。袁成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民工技能培训。他表示,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,农民工亟须提升业务能力,多掌握技能才能跟上时代,他认为政府目前的关注力度和投入均不够。
王秀芬是理光(深圳)工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会的一名职工。王秀芬告诉记者,自己最想呼吁社会关注农民工孩子的教育问题。她说,做父母的也想克服困难把孩子留在身边,让孩子接受好一点的教育。但是公办学校以户籍和住房两个硬性条件,将农民工孩子拒之门外。
作为特聘委员,陈青松今年是第二次参加省政协大会。他告诉记者,今年关注的问题是维护外来工权益,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用工和解决欠薪问题。